close
癲癇  
 

癲癇是兒童時期常見的腦功能障礙綜合症,發作是由於腦部病理性的神經元群異常過度放電所致。它可以是驚厥性的,也可為非驚厥性,並包括行為異常;可伴有意識障礙,也可能在發作時神志保持清醒,表現形式複雜而多樣,但在同一患兒身上其發作形式常常是固定的。

西醫治療癲癇,主要是應用抗癲癇藥物,嚴重的甚會施以手術治療,如顳葉切除術、顳葉外癇兆切除術等。中國唐代以前癲與癇分開討論,「大人曰癲,小兒則為癇。」至北宋《太平聖惠方》則提出癲癇合而為一病名。中醫認為脾虛津傷或腎陰虧損,水不涵木,肝風內動等,是造成癲癇的主要原因,病位在腦竅,涉及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,病性為正虛邪實。

癲癇是一個古老的疾病,但目前仍缺乏簡便、有效的根治方法,尤其對於原發性者,藥物治療只是對症性的,必須長期甚至終身服用的。中西醫治療各有利弊,但充分發揮綜合協同抗癇作用,可望提高療效,減少毒副作用。

治療方面,目前仍以西藥為主,中藥為輔,輕微的才考慮單用中藥。中醫傳統上將癲癇分為痰癇、驚癇、風癇與瘀血癇等,分別處以化痰(半夏、南星、菖蒲、遠志)、鎮驚(珍珠母、牡蠣、紫貝齒)與息風通竅化瘀(當歸、丹參、桃仁)藥物,再視內臟的陰陽,脾虛者建脾、肝火旺者加以清肝瀉火藥物(如夏枯草、黃芩、羚角等)

癲癇由外傷引起者,多夾有瘀血;劇烈頭痛,反復發作者,多見肝膽火旺;腹痛型癲癇,常有肝脾不和。故外傷型癲癇,方藥中常需參用血竭、川七;頭痛性癲癇,必加龍膽草等瀉肝膽實火;腹痛性癲癇重在抑肝之急,臨床上常重用芍藥甘草湯等。


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
正梁中醫診所院長
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
中醫博士


本文作者【鄧正梁醫師】
本文由【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】提供

引用:
  http://hospital.kingnet.com.tw/essay/essay.html?pid=23531&category=中醫天地&type=
 

癲癇是兒童時期常見的腦功能障礙綜合症,發作是由於腦部病理性的神經元群異常過度放電所致。它可以是驚厥性的,也可為非驚厥性,並包括行為異常;可伴有意識障礙,也可能在發作時神志保持清醒,表現形式複雜而多樣,但在同一患兒身上其發作形式常常是固定的。

西醫治療癲癇,主要是應用抗癲癇藥物,嚴重的甚會施以手術治療,如顳葉切除術、顳葉外癇兆切除術等。中國唐代以前癲與癇分開討論,「大人曰癲,小兒則為癇。」至北宋《太平聖惠方》則提出癲癇合而為一病名。中醫認為脾虛津傷或腎陰虧損,水不涵木,肝風內動等,是造成癲癇的主要原因,病位在腦竅,涉及心、肝、脾、腎四臟,病性為正虛邪實。

癲癇是一個古老的疾病,但目前仍缺乏簡便、有效的根治方法,尤其對於原發性者,藥物治療只是對症性的,必須長期甚至終身服用的。中西醫治療各有利弊,但充分發揮綜合協同抗癇作用,可望提高療效,減少毒副作用。

治療方面,目前仍以西藥為主,中藥為輔,輕微的才考慮單用中藥。中醫傳統上將癲癇分為痰癇、驚癇、風癇與瘀血癇等,分別處以化痰(半夏、南星、菖蒲、遠志)、鎮驚(珍珠母、牡蠣、紫貝齒)與息風通竅化瘀(當歸、丹參、桃仁)藥物,再視內臟的陰陽,脾虛者建脾、肝火旺者加以清肝瀉火藥物(如夏枯草、黃芩、羚角等)

癲癇由外傷引起者,多夾有瘀血;劇烈頭痛,反復發作者,多見肝膽火旺;腹痛型癲癇,常有肝脾不和。故外傷型癲癇,方藥中常需參用血竭、川七;頭痛性癲癇,必加龍膽草等瀉肝膽實火;腹痛性癲癇重在抑肝之急,臨床上常重用芍藥甘草湯等。


作者 中西醫師 鄧正梁
正梁中醫診所院長
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
中醫博士


本文作者【鄧正梁醫師】
本文由【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】提供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n  的頭像
    Lun

    a996118的部落格

    L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