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服用中藥期間若對某些食物有禁忌,就簡稱食忌,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。所以醫師有時會告知,當服用某類中藥時,應避免同時吃某些食物,以避免降低療效,或發生毒性反應。依據古代文獻記載,甘草、黃連、桔梗、烏梅忌豬肉;鱉甲忌莧菜;常山忌葱;地黃、何首烏忌葱、蒜、蘿蔔等等,皆是服藥食忌的簡單概念。 

另外在服用中藥治療疾病時,也應根據病情的性質忌食某些食物,以利於疾病的早日治癒:如熱性病應忌食辛辣、油膩、煎炸類食物;寒性病應忌食肥肉、脂肪、動物內臟及煙、酒;頭暈目眩、煩躁易怒等應忌食胡椒、辣椒、大蒜、白酒等辛熱之品;脾胃虛弱者應忌食油炸粘膩、不易消化的食物;瘡瘍、皮膚病患者,應忌食魚、蟹等腥膻及辛辣刺激性食品,以上的飲食禁忌都可以在就醫時詢問醫師。

由中藥的服藥方法來看,有些用藥方式也會影響著療效,如風寒外感表証所用的辛溫發表藥,應趁熱服;高熱口渴喜冷飲的熱性病者所用清熱藥,則宜稍冷再服,嘔吐的病人或嬰兒,則宜少量多次;一般中藥的服飲方式通常用白開水送下即可,但有時會有特殊服送方法來提高療效,就必須經過醫囑才可以為之。

中藥在服用時間上頗有講究,現代藥理學研究也已証明,藥物的療效與毒性都具有晝夜及季節節律性的變化,要充分發揮藥物療效,就必須掌握最佳的給藥時間。倘若拿到醫師處方時,醫師或藥師已囑咐該藥的服用時間與方法,則請遵其囑咐服用。 

中藥的服藥時間若無特殊規定,就可在飯後兩小時左右時服用。但有時醫師會告知有特殊服送方式,舉例來說治療慢性病的中藥必須固定時間服送,使體內保持相對穩定的藥物血中濃度;補養、健胃藥宜在飯前服用,來增加藥物的吸收率;而婦女調經藥宜在行經前數日開始服用最佳。

而若服藥的對象是嬰幼兒時,服藥應在兩餐(或兩次餵奶)之間服藥,這樣才能使藥物充分吸收和發揮作用,此外也不要捏著幼兒鼻子灌藥,免得藥液嗆入氣管,可以使用小勺或滴管輔助,使藥液順嘴邊慢慢餵進,而服藥後也請盡量休息一段時間,一方面幫助藥物吸收,一方面也可避免因活動量大引發嘔吐,而藥中不要加糖,以免影響療效

至於現代人會有中西藥併服的習慣,一般來說西藥飯後服,中藥可以飯前服用,若服用胃腸不舒服或醫師囑咐一定要飯後服,至少兩者要相隔1小時以上。還有濃縮藥粉服法也應注意遵照醫師指示服用,盡量用溫開水送服,不要混合其他食物、牛奶、乳汁調送或者放到空杯中,加入適量的溫開水攪拌後服用,來達到最好的療效。 

本文由【壢新醫院藥劑科 陳宗宏藥師】提供

引用:http://hospital.kingnet.com.tw/essay/essay.html?pid=37739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n  的頭像
    Lun

    a996118的部落格

    L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